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從歷史的角度切入生命教育

從歷史的角度切入生命教育 主講人:吳文英老師
長期以來,人類一直想超越有形限制,企圖在「有形」的結構中,擺脫限制、重塑生命的內容。但是,在這資訊科技昂揚的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切入生命教育 主講人:吳文英老師

課前準備:可事先閱讀「前世今生」 (張老師出版社)、「不說再見的靈魂」(琉璃光出版社)這兩本書。

一、前言長期以來,人類一直想超越有形限制,企圖在「有形」的結構中,擺脫限制、重塑生命的內容。但是,在這資訊科技昂揚的時代,社會結構因資訊的影響產生相對的質變,時間/空間的壓縮,充分影響著社會變遷,人類處境有著種種變數的多面向轉型。一旦深入探討這種壓縮的社會因素與後果,就會發現「人」的生命,其實是多種圖像的總合。此次研討會嘗試在歷史及社會脈絡中找到生命的定位;並對人們因應於環境,所採取之生命態度提供一些思考方向,希冀在大環境及歷史脈絡中論述生命教育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及影響;甚或找到兩者相應之進路。

二、引起動機: 1、一些傑出偉大的科學家或音樂家,如牛頓、愛因斯坦、莫札特、貝多芬等,他們傑出優秀的才華,一般人窮其一生也難有這樣的成就。而這樣的天份是從哪來的呢? 2、自己曾去過哪些地方,一眼就很熟悉,好像曾經來過?或初看到哪些人,一見面感覺很投緣或特別厭惡?或面對一些情境時,覺得恍若曾發生過? ※ 引導重點:有些無法解釋的事,事實上是有其背後原因的。

三、主要活動: 這是從古到今所有人類都得面對的事。活著做什麼?死了以後去哪裡?你會想到這個問題,可見你對於生命很有興趣。你想探索生命!每次看到鄰家的伯伯、叔叔死了,內心除了傷心,還有更多的疑惑!他們死後到那兒?我可以再見到他們嗎?而我呢?我也會死,我死了以後去哪裡?既然我一定會死,那我活著的時候要準備什麼?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有些人覺得生命移動的線條很簡單!你被生下來,你過日子,然後你死去,一切就這麼結束了。有些人相信生命是依照圓形的式樣在輪轉,你被生下來,你過日子,你死,然後你會再一次被生下來──不斷地重覆。1、介紹「前世今生」的案例。 在張老師文化出版的「前世今生」一書中,一位在醫學界備受尊重的醫生,催眠了一位病人,病人自述他活了八十六次,個案的歷歷敘述,瓦解了他原先的認知體系。良知的呼喚,促使醫生鼓起勇氣,不顧一生的毀譽,把真相公佈於世。 2、介紹「不說再見的靈魂」 (琉璃光出版社)。這本書中有許多引人入勝的真實案例。一位卓越的精神科醫生-艾楊·史帝文森博士,三十年來研究許多有前世記憶的小孩子,他們沒有經過催眠,而是在清醒狀態下經驗到的記憶。 3、介紹兩則我國歷史上的記載:宋朝黃庭堅及明朝王陽明先生的生命故事。如(附件一、二)。 ※引導重點:透由現代科學臨床見證的實例及歷史上的記載,使同學對於「時間」的概念,能更深入,並打開生命非只有這一生的看法。

四、綜合活動:對生命無限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寫下自己的看法。如(附件三)。 生和死,是世界各大宗教所共同關心的,我們可以研閱宗教哲學方面的典籍。西方的基督教思想,相信人死之後不是到天堂就是下地獄;中國傳統觀念認為人死之後由閻羅王審判生死簿決定上天享福、下地獄受苦或再轉世為人;佛教思想認為生命是在六道輪迴不斷輪轉,唯一的出路只有靠修行,超脫輪迴,證得佛果,利益眾生。不論東西方的古老思想都一再提出「死後還有生命」,人不是死了就一了百了,人死不是如燈滅。然而,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生命是無限的,死後仍有生命,我們不僅擁有這一生,在遙遠的過去,我們已擁有無量的生命,而此生之後,我們亦將擁有數不盡的未來生命。 1、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有許多事,若只用一生的時間去看待,往往會有其侷限性和無法給予合理的注解,但沒看到並不表示不存在(如紅外線、紫外線或自己的祖先等等。)唯有透過自己不斷去觀察、思惟,才能漸次體認到生命的長度與真相。 2、倘若生命是無限的,我們一定希望我們的生命品質愈來愈好,心靈層次一生比一生好。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努力,為自己未來的生命負責吧! 參考資料:http://life.edu.tw/a/data/a/A000000674/A000000674.pdf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