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文化探討–追風箏的孩子陳淑娟老師主講

文化探討–追風箏的孩子陳淑娟老師主講
阿富汗裔美籍才子侯賽尼的國際暢銷小說《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拍成感人電影,與伊朗裔法國才女瑪贊莎塔碧的自傳漫畫《我在伊朗長大》異曲而同類。
文化探討–追風箏的孩子陳淑娟老師主講 ,阿富汗裔美籍才子侯賽尼的國際暢銷小說《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拍成感人電影,與伊朗裔法國才女瑪贊莎塔碧的自傳漫畫《我在伊朗長大》異曲而同類。一個阿富汗男子,一個伊朗女子,都難忘七十年代在祖國的童年,都因戰火與回教專制而投奔自由,前往歐美。兩個成長故事都充滿滄桑,但當然都很迎合西方口味。《追風箏的孩子》搬上銀幕,不像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風格獨特,但勝在真人實景,拍出生動具體的感染力,不過也有一些爭議性。
導演馬克福斯特拍過荷爾芭莉影后片《孽愛傷痕》、尊尼狄普主演的《小飛俠前傳之魔幻童心》,幾乎每片作風不同,水準不定。最出色是前作《離奇過小說》,現正執導最新一部占士邦鐵金剛片。他在《追風箏的孩子》採取平實拍法,有優有缺。其中,阿富汗街頭小霸王的雞奸情景,蘇軍的威迫強暴,以及塔利班頭領淫虐男童,都有刻意炮製之嫌,超出「孩子片」的正常尺度,不宜兒童和家庭觀眾。至於主角深入虎穴勇救孤兒,卻誇張失真,難以置信。
劇情上半部憶述童年往事,男主角是阿富汗上流少爺,自小與「賤民」之子結為好友,成為放風箏的最佳拍檔。片中兒童們在街頭和屋頂鬥紙鳶,很有趣。這對貴賤小朋友的關係則頗微妙,低賤男童機靈倔強,演得最好,他為好友而慘遭奇恥大辱,仍然沉默自尊,但少爺主角反而厭棄他冤枉他,可見兒童心態複雜,童真之外也有殘酷。後來蘇軍入侵阿富汗,小主角隨父親逃難,在美國長大後一直對童年小友內疚。
主角在美國畢業後與老父的親情,和同胞女子的戀愛,都拍出細膩戲味,婚禮的載歌載舞場面尤其好看。下半部是新世紀,他冒險回到塔利班恐怖統治的故鄉,尋找亡友遺下的孤兒,進行人間地獄似的可怕旅程。而當男主角出奇不已地發現了自己的哈札克血統後,面對歧視自己哈札克姪兒的種族主義外父,一句「不要叫他哈札克仔,他有他的名字」,竟然令潮州怒漢狀的外父啞口,又一次真理得勝,如黃飛鴻搞定了奸人堅,理所當然得令人拍手叫好同時有點猶豫,安撫的手腕太有節奏,力度也太猛,缺乏溫柔的陰力。電影的男主角要在解開身分之謎後,才發現自己在另一個身分會看到世界原來是別有天地,冷漠、自私、歧視原來是一種膚淺,世界大同的好處,是我們一方面從別人的視點出發看到世界的很多切割面,更重要的,是任何切割面也包含某些智慧,這是需要有更廣闊胸襟,讓自己設身處地,才能領悟,追風箏的孩子,是兩個互相交換的心靈,追的不是風箏,而是風箏帶我們去看的、我們未看過的事情另一面。
《追風箏的孩子》的感人肺腑應該是在於主角時刻反思自己的人生觀,愛如何在理解及自省裡得到平衡。風箏、小孩、家國、父權、友情,簡單的元素整合起來,構成了充滿層次及象徵意義的故事。觀眾看完電影版一定會更想看這部小說,因為影像永遠沒有文字來得真摯細膩。若你還沒看過小說,倒是可以嘗試看看,因為,看完電影再來看小說,你將會驚喜地發現,小說,雖然真的很灑狗血,但是真的、真的非常好看。 書評介紹 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不僅是一部政治紀事,也是一個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從敏感、缺乏安全的阿米爾到他父親多層次的發展,以及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父親的犧牲與醜聞,也才瞭解歷史與在美國、中東的餘波盪漾……締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將這個過去隱而未現、在新千禧年卻成為全球政治中心的國家文化呈現世人面前。同時兼具時代感與高度文學質感,極為難能可貴。
出版家週刊 n 偏重個人的情節,從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山的親密友誼開始,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看著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在作者筆下,革命前的阿富汗溫馨且幽默,但也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磨擦而現緊張……充滿迴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石頭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
紐約時報不算是中東政治的故事……而是在一個分崩離析的美麗國家裡生活的故事。透過扣人心弦、甚至有時令人極度不安的角色與情節安排,作者以自身的文化與他摯愛祖國的歷史為我們提供借鏡。--聖安東尼快報
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此書是一部睿智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幸福。——休士頓紀事報
引起迴響……敏銳,真實……「追風箏的孩子」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是對阿富汗人與阿富汗文化的悲憫描繪。作者以溫暖、令人欣羨的親密筆觸描寫阿富汗和人民……生動且易讀的作品。——芝加哥論壇報
極為動人的作品……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鍊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毋須圖表與詮釋就能打動並啟發吾人。……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鶴》,而非馬哈富茲的《開羅三部曲》。作者描寫緩慢沉靜的痛苦尤其出色。——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作者讓我們瞭解迷人的小說該如何開展:以簡單、精巧的文筆驅策讀者翻到下一頁。——費城詢問報
生動描繪阿富汗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的生活。阿米爾和他父親的角色,他們的關係,以及哈山與阿米爾的關係,都描寫且發展得極為縝密、具說服力。現於加州行醫的作者可能是唯一一位以英文寫作的阿富汗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說值得推薦。——圖書館期刊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6477http://movie.sina.com.hk

沒有留言: